台灣結核病破6千例、6成為長者 潛伏感染檢驗為關鍵

mydesign6368
6,514 瀏覽
疾管署24日召開「舉手一起篩,結核說掰掰」2025年世界結核病日記者會,疾管署署長莊人祥(中)、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理事長余明治(左二)、台灣結核暨肺部疾病醫學會理事長王振源(右二)等人共同宣導潛伏結核感染檢驗與治療的重要性。(劉宗龍攝)

疾管署24日召開「舉手一起篩,結核說掰掰」2025年世界結核病日記者會,疾管署署長莊人祥(中)、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理事長余明治(左二)、台灣結核暨肺部疾病醫學會理事長王振源(右二)等人共同宣導潛伏結核感染檢驗與治療的重要性。(劉宗龍攝)

疾管署今日舉辦「舉手一起篩,結核說掰掰」2025世界結核病日記者會,聯合22縣市衛生局,共同宣導潛伏結核感染(LTBI)檢驗與治療的重要性。

疾管署今日舉辦「舉手一起篩,結核說掰掰」2025世界結核病日記者會,聯合22縣市衛生局,共同宣導潛伏結核感染(LTBI)檢驗與治療的重要性。

(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表示,今天起為期兩個月(3月24日至~5月24日),過去曾經有結核病接觸史的民眾,有機會免費LTBI檢驗。此期間接受LTBI檢驗與治療的接觸者,可參加抽獎活動。(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表示,今天起為期兩個月(3月24日至~5月24日),過去曾經有結核病接觸史的民眾,有機會免費LTBI檢驗。此期間接受LTBI檢驗與治療的接觸者,可參加抽獎活動。(疾管署提供)

今天(24)是世界結核病日,疾管署統計,台灣去年結核病(TB)仍有6222人感染結核病,且有超過6成為65歲以上長者。隨超高齡化來臨,消除結核病顯得更加困難,醫師指出,降低發生率最有效方法,是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潛伏結核感染(LTBI)檢驗與治療。

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說明,我國去年結核病新發生率為每10萬人27例,相較2005年每10萬人73例,已下降63%。疾管署2006年進行結核病減半計畫,2016年則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2035年消除計畫,經過20年努力,我國結核病發生率已明顯下降。

台灣結核暨肺部疾病醫學會理事長王振源指出,肺結核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傳染性疾病,雖然國內發生率已降低,但結核病的死亡率和對肺部造成的傷害,仍是胸腔科疾病數一數二高,「長者感染結核病,一年死亡率高達3成」。

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理事長余明治指出,台灣結核病面臨最大困境,是個案中有64%為65歲以上長者,隨著超高齡化來臨,老人多共病等衝擊,「完全消除相當困難」。由於老人共病多,結核病症狀可能被其他症狀蓋住,臨床上更應提高警覺,目前國內診斷技術進步,也提供更精準的診斷方式,期望及早發現和治療。

莊人祥說,要降低發生率,最重要是透過潛伏結核感染(LTBI)檢驗,找出感染結核菌但未發病個案,給予積極治療,能提供9成以上保護力,預防未來發病成為結核病。疾管署去年共計供11萬5547人LTBI檢驗服務,檢驗陽性者有1萬3791人進入LTBI治療。

王振源說明,潛伏結核感染(LTBI)簡單來說就是「帶源者」,被感染後結核菌可以在體內潛伏3個月~甚至50年,當身體抵抗力下降,細菌就可能從沈睡狀態,轉為活動狀態,進而出現症狀、產生傳染力。

潛伏結核感染高風險族群,為年紀大、身體有糖尿病、腎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免疫功能低下、結核病人接觸者等。王振源強調,若未及早發現、治療,當體內細菌成為活動狀態,才接受結核病治療,即使完成療程,也會對肺功能造成影響,出現長期併發症,提升肺癌機率。

余明治說明,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疾病,會經過空氣、飛沫傳染,咳嗽、講話、唱歌、大笑都有可能將細菌傳到空氣中,他人吸入後就可能感染。若出現慢性咳嗽2周以上、咳痰咳血、胸痛、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

余明治指出,結核病現在可以透過「核酸檢測」,更快速、精準診斷出結果;治療上,透過基因檢測,可在幾天內知道病人體內細菌是否有抗藥性,藉此朝向精準醫療,制定合適治療用藥計畫,國內也引進6個月短程口服藥物,規則服藥兩周後,傳染力就會明顯下降,但務必完成療程,否則可能復發或產生抗藥性。

發表評論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