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已有足夠韌性應對關稅衝擊」,美媒憂:美國人會承受更大痛苦。(圖:shutterstock)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新政在全球範圍內掀起質疑和反擊浪潮,中方第一時間強力反制尤為引人關注。「中國經濟已有足夠韌性應對關稅衝擊,相比之下,美國經濟已不堪重負。」據觀察者網引述彭博社專欄作者大衛·菲克林(David Fickling)4月6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雖然針對貿易戰有種說法叫「最好的反擊就是不反擊」,但中國是個罕見的例外。
他分析稱,通過數十年佈局,中國已構建了足夠抵禦貿易戰衝擊的經濟體系,而且由於中美兩國貿易商品結構差異,中國受影響程度遠比美國要小——美國從中國進口的主要是手機、傢具等消費品,關稅直接增加美國消費者的成本;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多為晶片等中間產品,普通消費者所受影響有限。此外,中國在出口市場多樣化方面佔據優勢,而美國消費者難以找到替代供應商。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適得其反,反而助力中國提升全球影響力。
菲克林在文章開頭提到,貿易戰有一句常見的話,那就是「最好的反擊就是不反擊」,畢竟關稅衝突本質上是兩敗俱傷,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會增加本國消費者的成本,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置身於這種較量之外——這種邏輯適用於大多數經濟體,但中國可能是罕見的例外。
中國4日宣佈對所有美國商品徵收34%的進口稅,以回應川普稍早時的關稅衝擊。在菲克林看來,中國之所以有做出反擊的底氣,是因為作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中國通過數十年佈局,已構建了足夠抵禦貿易戰衝擊的經濟體系。
從中美貿易結構來看,美國對華主要進口商品集中於消費品領域:智慧手機、電腦、傢具、玩具等。川普政府對這些商品加徵54%關稅,美國消費者將迅速感知價格上漲。
反觀中國自美進口則以中間品為主:液化天然氣、晶片、飛機引擎、塑料等。唯一例外是汽車,但美國品牌(如別克、雪佛蘭)在中國市場本就競爭力薄弱,關稅對其影響有限。
菲克林注意到,自2018年川普首次挑起貿易衝突以來,中美兩國一直在減少對彼此的依賴,但中方的成效更大。
從貿易佔比來看,美國對中國商品的依賴度(佔進口總額18.5%)遠高於中國對美依賴度(佔出口總額17.2%)。中國出口市場已多元化,在美國商品進口中往往佔據主導地位,而美國消費者難尋替代供應源。相比之下,除飛機引擎和大豆外,在中國進口的幾乎所有主要產品類別中,美國都是中國相對次要的供應商。
「在考慮兩國持續貿易戰的能力時,這是一個重要因素。」菲克林說,川普的關稅主要落在普通美國公民和選民身上,他們已忍受了四年高通膨和利率壓力,關稅將進一步加重民眾負擔,美國經濟早已不堪重負;而中國基準利率處於歷史低位,具備較大緩衝關稅衝擊的空間。
菲克林形容,川普的關稅政策堪稱「自殘」之舉,對中國而言卻是一個機會。就在川普對盟友施加嚴苛關稅的同時,中國正在密切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美國曾為建立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付出巨大努力,而如今中國可以借此展示自己比美國更能代表這一秩序,並成為對全球非美經濟體更友好的貿易和投資夥伴。
「如果你想要避免這樣一種未來情景:中國通過與其他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聯繫,並在諸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樣的集團中扮演關鍵角色,從而鞏固自身的崛起勢頭,那麼美國的關稅計劃堪稱最糟糕的結果。」菲克林說,雖然中國經濟面臨一些挑戰,但國際貿易絕非其中之一,倘若世界正陷入一場持久貿易戰,川普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中國)已然做好了準備。
「中國早就在為當今這個混亂的世界做準備了。」此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指出,過去十幾年來,中國加快推動經濟和技術領域的自主發展進程,有效降低了其自身受到美國制裁和出口管制等外部束縛時的脆弱性。不僅如此,中國還大力推進人民幣結算體系建設,在國際經濟舞台上逐步增強自身話語權與影響力 。
英媒注意到,為了充分把握經濟機遇,中國政府近來動作頻頻,鼓勵民營企業「大顯身手」,推出更多刺激措施促進消費,同時新增債務限額為地方減壓,並且持續發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川普的關稅政策卻在開歷史倒車,一舉將底特律打回70年代落伍過時的狀態」。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3日就美方宣佈對等關稅發表談話。發言人強調,歷史證明,提高關稅解決不了美國自身問題,既損害美國自身利益,也危及全球經濟發展和產供鏈穩定。貿易戰沒有贏家,保護主義沒有出路。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單邊關稅措施,與貿易夥伴通過平等對話妥善解決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