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欽 報導
文/台北中山醫院公關、AIC心理諮商師、AIC健康管理師王啟儒
台灣平均每2年就會有選舉,而選舉前半年,候選人們就開始佈局進行媒體操作及造勢,往往到了選前衝刺的關頭,平常不關心政治的人,也會選舉擔憂,這代表「選舉焦慮症」悄然上身,身心狀況已陷於焦慮中。
基本上,民眾在選前有焦慮緊張狀態,是因為選舉結果對他們有直接利害關係,包括權力、利益、財務等意識形態,這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快失控」的感覺,意味著無法控制這場選舉會帶了什麼變數,也不知道發生的事,而這些巨大的未知數伴隨而來的就是恐懼與壓力,這種壓力無法於常規的心理測驗被測,而是長期關注政治產生的無形壓力,就叫做「選舉壓力障礙」。
由於選舉造成緊張的對立局勢,輕微壓力會出現失眠、怒飲、沒胃口、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緊繃、腸胃道不適或頭痛,有時會因政治立場不同,出現異於日常的想法或行為,往往造成家庭與社交活動隔閡與分歧,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壓力與焦慮而不知如何宣洩,進而婉拒社交活動,若選舉結果不如預期,就會有強烈的挫敗感,內心感到憤恨、羞恥、內疚甚至妄想,最終罹患憂鬱症。
建議以下幾種方式,來應對選舉壓力障礙可能帶來的困擾:
一嚴格限制觀看政治新聞時間,時間一到就轉台或停止使用社交軟體,便不會陷入惡性循環當中。
二任何人都不願處在政治立場分裂的家庭或與同事強辯,當談到政治時過於激烈或主觀,就請告訴對方打住,別破壞和諧關係。
三找信賴的朋友,請他監督你,若花過多時間看政論節目,或與旁人激烈的政治討論時,請他幫你拉出來,轉移焦點。
四若擔心選舉影響生活,可參與其他活動,如加入後援會、志工、民意調查…等,不僅不會陷入惡性循環,還可有效地釋放壓力,投票日當天與其焦慮,不如去投票。 五投票當天可安排放鬆計畫,因為選舉是一時的,不管心儀的候選人有沒有選上,日子也還是照樣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