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無息的隱形殺手心房顫動

林 宜屏
發布 最後更新時間 7,806 瀏覽

撰文/林宜屏

無聲無息的隱形殺手心房顫動 WOONEWS 哇新聞
無聲無息的心房顫動,是讓人會忘記提防的隱形殺手。(圖片來源/pixabay)

平時一向健康,沒有「三高」疾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不菸不酒,體態適中,甚至還有規律運動的習慣,堪稱是養生保健模範生的小張,竟然中風了,經過一連串診斷後,病因竟然來自隱形殺手──心房顫動!

某天下午,小張突然發覺自己的單側指尖麻木、抓握也變得較為無力,經過一個晚上也不見好轉,次日決定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問個明白。由於「突發性的神經學症狀」伴隨有急性腦中風的疑慮,神經科醫師將小張轉介至急診。經過急診、住院一連串的檢查,被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中風的原因來由於「心房顫動」。隨著用藥與復健,小張的握力逐漸恢復、麻木感也大為緩解,平安出院於神經科與心臟科穩定追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表示,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依盛行率調查,估計約2%的民眾曾經有過心房顫動的發生,而且隨著年紀的增加,心房顫動發生的比率也增加。引起心房顫動的機制,一般認為是心房組織內有很多且很快速的不正常放電,導致心房無法正常的收縮且心跳數忽快忽慢而不規律。

依心房顫動除了可能導致心悸、胸悶、血壓降低等症狀外,更將使血液於心房內產生擾流、凝集為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流流出心臟,便容易堵塞血管造成器官栓塞,如栓塞於腦部便是心因性腦中風。比起三高、肥胖、抽菸等顯而易見的腦中風危險因子,心房顫動無聲無息,卻也更加可畏,說它是「隱形殺手」一點都不誇張。臨床上從來不曾得知自己有心房顫動、初次診斷即為嚴重腦中風造成顯著失能的案例屢見不鮮。

一旦診斷出心房顫動,患者需要規律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液凝集產生血栓。抗凝血劑的療效與處方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患者年歲增長、體重與肝腎功能變化、與其他藥物交互作用等,抗凝血劑的療效會有些許變動,處方也應適時據以調整。當面臨外傷、手術或侵入性處置時,抗凝血劑也可能需要短時間暫停。規律服藥及回診、密切留意抗凝血劑療效與副作用,是長久與心房顫動和平相伴的秘訣,也是患者與主治醫師共同的功課。

醫療上,心房顫動的標準診斷工具為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假如症狀發作當下剛好手邊有血壓計或血氧計,則可以藉由聆聽測量中的心跳響音是否規則,初步判斷是否有心律不整。此外,現今智慧型手機與穿戴裝置科技發達,各品牌裝置都有支援量測與紀錄心律的App,功能便利、價格低廉甚至免費,不妨善加利用。

發表評論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