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分屍殺人魔 為何寫「死亡筆記本」?醫:只有1種可能

mydesign6368
6,544 瀏覽
高雄警方調閱沿路監視器畫面,發現張嫌於2月3日上午8點多騎單車出門,右手拎黑色垃圾袋徒步丟垃圾,疑內裝死者頭顱或凶器。(翻攝畫面)

高雄警方調閱沿路監視器畫面,發現張嫌於2月3日上午8點多騎單車出門,右手拎黑色垃圾袋徒步丟垃圾,疑內裝死者頭顱或凶器。(翻攝畫面)

高雄72歲男子張介宗涉嫌殺害兄嫂及趙林、張姓共3名婦人,並將遺體分屍丟棄,截至昨日警方已發現22塊人體遺骸,包括胸部組織、腳掌、鼻子等,恐怖的是張男還將3名死者姓名、聯絡方式等寫下,有如「死亡筆記本」。醫師張家銘分析,兇手不是單純的殺人,而是有一種儀式感,甚至有收集狂的特徵,是把殺人當成一場遊戲的病態心理。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發文,殺人分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理由要寫在紙上記錄下來,但在最近的高雄分屍案中,兇手的行為不僅是單純的殺人,他留下的「死亡筆記」顯示出一種潛在的儀式感,甚至具備收集狂的心理特徵。把犯罪變成一場規劃精密的儀式,受害者的資訊是兇手的「收藏品」,這類型的連環殺人案不再只是單純的暴力攻擊,而是一場病態的心理遊戲。

張家銘表示,兇手不只是殺人,而是透過「紀錄、選擇、執行、整理」的過程來創造一種內在秩序。死亡筆記本就像是一種「狩獵清單」,能產生掌控感。在心理學上,這類行為與「收集狂」極為相似,有些人喜歡收集郵票,而連環殺人犯則收集屍體、戰利品或犯罪紀錄,不只紀念,更是一種成就累積。

張家銘說,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這類型的兇手通常在大腦結構上與一般人不同,尤其是情緒控制、衝動抑制有關的區域,像是杏仁核若異常,可能會導致無情與缺乏同理心,而前額葉皮質發育不全,則可能削弱一個人對行為的控制能力,所以對暴力的認知與一般人不同。

張家銘說,這些兇手的行為也與「預設模式網路」有關,反覆寫下受害者的名字、設計犯罪流程、記錄自己的行動,將這些變成潛意識中的「背景程序」。即使當下沒有立即行動,這些思考模式仍然會不斷運行,當機會來臨時,他的行為就會自動執行。

張家銘直言,當犯罪變成一種儀式,死亡筆記成為收藏,兇手的殺戮已經不只是為了死亡本身,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滿足與控制感。這正是許多連環殺人犯的特徵,也是一種最危險、最難以預防的犯罪心理模式。

發表評論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