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曾經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絕對霸主,但在過去二十年中,由於未能及時把握行動運算和人工智慧 (AI) 等關鍵技術浪潮,其製造優勢逐漸喪失,技術進程也開始落後。2024 年,英特爾經歷了自 1986 年以來首次虧損的一年,整體淨虧達到 188 億美元,為此還造成了前執行長 Pat Gelsinger 的離職下台。

英特爾曾經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絕對霸主,但在過去二十年中,由於未能及時把握行動運算和人工智慧 (AI) 等關鍵技術浪潮,其製造優勢逐漸喪失,技術進程也開始落後。2024 年,英特爾經歷了自 1986 年以來首次虧損的一年,整體淨虧達到 188 億美元,為此還造成了前執行長 Pat Gelsinger 的離職下台。
2025 年 3 月,新任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上任後,面臨著重振這家陷入困境的美國晶片製造商的艱鉅任務。他迅速採取行動削減成本,並尋找新的發展路徑。其中,陳立武所試探的最大戰略轉變之一,便是針對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即為外部客戶生產晶片業務的改變。不同於前任執行長 Pat Gelsinger 對 Intel 18A 製程技術寄予厚望,並投入鉅資,希望能藉此讓英特爾的技術能力與台積電匹敵,甚至超越。陳立武則是在上任後,發現 Intel 18A 製程技術對新客戶的吸引力正在減弱。
根據雅虎財經的報導指出,一些市場分析師就表示,Intel 18A 製程技術大約等同於台積電的 N3 製造技術,而台積電的 N3 技術早在 2022 年底就已進入大批量生產。此外,面對 Intel 18A 節點製程的發展,台積電新發展的 N2 製程技術進展順利,預計將按時投產,這對 Intel 18A 節點製程的未來就產生了不確定的影響
報導指出,面對目前的情況,陳立武正在考慮對其晶圓代工業務進行重大調整,就是停止向外部客戶推銷長期開發的製成技術,其中就包含了不再推銷 Intel 18A 及其改良的 Intel 18A-P 製程給外部客戶。如果確認執行,這將代表著英特爾需要對已投入數十億美元開發成本的 Intel 18A 製程進行資本損失。
報導引用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這種資產所施可能高達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損失。英特爾方面對此類「假設情況或市場猜測」不予置評,但表示 Intel 18A 的主要客戶一直都是英特爾自己,目標是在 2025 年下半年開始大規模生產其 Panther Lake 筆記型電腦晶片,並稱其為美國設計和製造的最先進處理器。
另外,儘管未來可能停止向新客戶推銷 Intel 18A,英特爾仍將繼續生產已承諾客戶的 Intel 18A 製程技術晶片,例如為亞馬遜(Amazon.com)和微軟(Microsoft)生產少量晶片。同時,英特爾內部設計的晶片也將繼續使用 Intel 18A 製程。亞馬遜和微軟尚未對此發表評論,而英特爾表示將履行對客戶的承諾。
報導強調,面對 Intel 18A 製程的困境,陳立武提出的初步解決方案是,將更多資源集中於購新一代的 Intel 14A 製程上,原因是英特爾期望在 Intel 14A 製程上能對台積電取得優勢。而這樣的做法也是為了爭取蘋果(Apple)和輝達(Nvidia)等重要客戶,這些公司目前都透過台積電來製造他們的晶片。英特爾表示,他們正在針對關鍵客戶的需求來開發 Intel 14A 製程,以確保其成功。如果英特爾採納陳立武的提議,公司將會把晶圓代工業務的員工、設計合作夥伴和新客戶的精力都集中到 Intel 14A 製程上,期望在那裡有更好的機會與台積電競爭。
然而,在時間上按時提供 Intel 14A 製程技術,並進一步贏得主要訂單並非易事。這項戰略轉變也存在不確定性,英特爾最終仍可能選擇堅持其現有的 Intel 18A 製程計畫。原因是這項決策的複雜性,以及其中涉及的鉅額資金,將使得董事會可能無法立即做出決定,或許要等到一段時間才能有結果。
而除了調整晶圓代工業務的戰略外,陳立武的整體策略還包括更新了領導團隊,導入了新的工程人才,並著手精簡他認為臃腫且效率低下的中層管理。然而,停止向客戶推銷 Intel 18A 製程技術仍將是他上任以來最重大的動作之一。不過,陳立武對 Intel 18A 製程技術的看法,是建立在他數十年來在晶片產業累積的廣泛人脈和客戶關係基礎之上,這表明他的決策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基於對市場和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
(首圖來源:英特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