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院教文委員會今針對核電廠延役修法舉辦公聽會。(蔡佩珈攝)
立法院教文委員會今針對核電廠延役修法舉辦公聽會,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透過預錄影片參與,並強調再生能源發展需要大量土地,但台灣地狹人稠,已遭遇瓶頸,光靠風電、太陽能、水力發電,救不了地球暖化,須與核能攜手才能拯救,且核電成本低,每年可替台灣省下N千億元。
童子賢列舉核能5大優點,包含供電穩定、占用土地小、不排碳、經濟實惠,比某些綠能便宜、具相當好的能源韌性。尤其核能可連續發電18個月,非常穩定,對工業生產來說相當重要,且只需要既有核一、二、三及四廠的土地,就能將核能擴張至2至3倍,占用土地非常小。
至於再生能源,他表示,台灣綠能以太陽能及風電為主,但沒有太陽就沒有電,風電也需要看天吃飯,再生能源屬於間歇性能源,也需要利用龐大的土地跟海洋。舉例來說,2023年我國全年用電2821.4億度,若由太陽能完全支應,需要10.5個台北市土地,對寸土寸金的台灣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
童子賢指出,核電不排碳、供應電力穩定,有助我國產業及民生用電,台灣還可善盡地球公民的一份子,且核能發電成本每度1.42元,台電向民間購入的風電每度要價6.59元、太陽能4.87元,綠能與核能成本存在高達5元的差距。
他估算,如果台灣1年用電3000億度,每一度電差1元,國家需額外支付3000億元,若差2元,則提高到6000億元,尤其風電與核電相差4元以上、與太陽能相差3.5元,讓核電幫忙每年替台灣省下N千億元。
童子賢表示,電力即國力,台灣擅長先進晶片製造、追求AI、電動車取代燃油車,都需要用到很多電力,所以要重視電力,蔡英文政府過去8年努力發展太陽能跟風電,但台灣地狹人稠,沒有足夠空間發展綠能,2023年數據顯示,太陽能發電占比4.6%、風力發電2.2%,到2024年兩者總合約8.1%、8.2%,「靠這8.1%、8.2%救不了地球暖化,也沒有能力提供整個台灣產業界所需要的綠能」。
他也提到,全世界風電及太陽能,經過20、30年發展,發電占比到2023年僅13.3%,「靠這13.3%就不了地球暖化」,加上全世界水力發電發電占比14.2%,距離100%不排碳救地球非常遙遠,核能則約9.1%至0.5%,核能、綠能加水力發電攜手合作,才有機會來挽救地球暖化的命運。
童子賢強調,不論地熱發電或風電,大家仍應努力研究,可是何妨與核能合作,他衷心盼望「核綠共存」,能源問題不難解決,你只要選對能源的類別、下功夫,並做妥善規畫、建好電網,台灣用電就能很穩定。